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强对城市智慧化的建设,智慧城市从概念到落地,一直火热。尤其到了岁末寒冬,智慧城市圈地运动越发火热。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由IBM提出,没有哪一个概念,如“智慧城市”这般,受到这么多企业热捧。智慧城市被一些企业和专家称为“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
近两年,这一概念已从企业热炒,到被各级政府看好。目前国家已经先后发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智慧城市也被纳入了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从规划和概念进入到落地阶段。
2015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也是中国大数据应用元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领域,资本“圈地”、传统企业转型,很是热闹。
智慧城市是否能成为城市发展的良方,智慧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当下我们能看到的,是地方政府层出不穷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以及资本的热衷。
以最近半个月为例,BAT三大巨头掌舵人先后造访湖北,与湖北高层“亲密接触”,其中马化腾和马云来武汉的时间相隔不到3天,与地方政府谈合作的内容均涉及智慧城市等“互联网”项目。
巨头圈地智慧城市
进入2015年下半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圈地厮杀越发激烈。
除了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解决的数据共享平台、云计算建设等基础议题外,各企业瞄准的发力点各有不同。
神州数码智慧城市研究院专家称,对于传统IT服务商来说盈利模式就是做项目搞运维;而对于BAT来说,在占有巨大用户群体的优势下,做智慧城市就是提供最前端的服务,整合政府数据和业务流然后提供给用户,增加访问流量和粘性,盈利不体现在直接的项目收益里,或者说不需要做项目甚至不需要向政府收费,盈利更加隐性和长期;还有一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小企业更多依靠在专业领域里提供深度解决方案和专精应用来盈利。
采访过不少智慧城市产业链上的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浪潮、华为、神州数码、延华智能(002178,股吧)等,这些企业的相关人士表示,2015年在朋友圈转发最多的就是“与某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也有不少做智能井盖、智能安防以及大数据创业公司,正在积极谋求与政府合作,希望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一家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隐形冠军”的上市企业董秘称,他们目前的核心业务,是跟政府某个部门做数字化工作,基本支撑了企业50%以上的营收,目前他们正在拓展医疗和环保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政府合作打造智慧城市,最高调的莫过于阿里巴巴和腾讯。
手握微信和QQ两大社交利器,腾讯目前的智慧城市业务,更多聚焦在智慧城市整个体系的终端,也就是面向市民的智能应用上。如何整合当地政府与企业在市民生活移动服务上已有的资源和能力,将微信和手机QQ打造成为连接智慧城市服务与应用的入口,是腾讯在与许多地方政府的合作中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与强调“连接”的腾讯不同,2014年以来,同样在各地疯狂圈地智慧城市的阿里,因为同时拥有涉及智慧城市终端与底层构架两大领域的优势产品,支付宝和阿里云,则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更多的表现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思路。
智慧城市推进进度缓慢
尽管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都在摸石头过河,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或者说参考系暂未形成,各方对智慧城市建设市场的极高预期。有机构预测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将会突破240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还有机构预测出4万亿甚至10万亿的市场估值。
然而,由于地方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地政府各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以及地方政府在项目建设上的资金的困难,在智慧城市实际落地过程中,推进力度一般。某互联网企业人士透露,目前与政府签订的一些合作项目,实际上都进度并不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所所长陆峰,参与了《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意见》的方案设计。
他表示,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文件也都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看如何落地;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并非简单的一纸文件,其中涉及一批大项目,涉及到政府的大笔投入,是必须要落地的。他建议政府应该根据城市特点,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和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着手。
梳理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发现许多城市方案大同小异。在2010年纽约的一个城市论坛上,一位学者提到“对于设计者来说,单独处理每一个城市,是唯一适当的方法”。
一家大企业的研究员张丰(化名)称,他所在的部门定位智慧城市方案服务商,前几年他参与了很多地方智慧城市试点方案的申报,方案实际内容各地差异不大,早期政府积极申报的原因,是以为智慧城市试点获批,会带来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或资金;然而并没有。
各地方政府缺钱,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缓慢的最大原因。
陆峰告诉,没有哪一个概念,能像“智慧城市”这样,成功吸引这么多企业。智慧城市建设,会涉及大批的项目。企业的热衷也是为了拿到项目。陆峰建议,地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通过PPP的公私合营模式,参与建设。
(来源:中关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