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话题的热度无需赘言,技术、落地、商业推广、资本投入、市场运作等各领域开始争相完善,与其他技术发展不同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需求和场景驱动技术前进的一个实例。在互联网时代造就的生活方式和产业模式基础上,新鲜涌现的交互需求、按需定制需求让人工智能迅速渗入诸多场景和行业,甚至在我们尚未意识到之时就已经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
既然是场景和需求带动人工智能发展,那么准确捕捉市场所需和用户痛点成为关键。这不仅仅是完善产业环境和吸纳资本所能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只有“人”才最懂“人”。在此背景下,AI专业的技术性门槛较高,人才来源也会相对集中,大多来自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顶尖院校,而现有人才的存量和增长量都难以满足需求。
更有媒体报道称,稍有经验、具备基本技能的相应人才就可月收入过万,达到相似行业的中等偏上月收入,这也侧面凸显了当前行业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
人工智能行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当前还是多数从高等院校开展,比如从本科教育阶段加入人工智能所需的交叉学科和相关素养教育,研究生阶段设立硕士点或博士点,培养细分行业的高精尖人才。
而日前,又有一所高等学府即将加入人才培养行列:南京大学宣布正在筹划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由长江学者、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周志华教授主持工作,他也是名副其实的计算机领域“大咖”:现已是国际人工智能学会(AAAI)、美国计算机学会(ACM)、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国际模式识别学会(IAPR)五大国际权威学会会士,而且是进入人工智能相关的五大主流国际学会的“大满贯”华人会士第一人。”
该校对人工智能学院的具体工作和建设内容并未详细透露,不过从周志华教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可见该学院的实力和一流性,更多进展也让人期待。
当然,人工智能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从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已有观点认为应该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前置涉猎,从小培养人才的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同等重要。因此,我国也于今年将人工智能教学内容列入高中新课标中,并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入,希望学生可尽早树立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面对人工智能行业逐渐扩展的商业场景,综合型人才将会持续供不应求,对人才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等都会提出与日俱增的高要求,面对这些挑战,有专家提出应实行“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联盟,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也能让人才紧贴市场所需,提高人才对口性和灵活性。
比如,在杭州的“人工智能小镇”已引进之江实验室、浙大—阿里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北航杭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创新研究院等16个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科大讯飞也设立了人工智能大学,并制定了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未来还将招收更多学员、对接市场和企业所需。
校企合作成立教育联盟让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与市场需求直接对接,下一步应该考虑的是对人才进行分类和培养内容进行细分。我国最为紧缺的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算法研发人才,这是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幸运的是,已有不少企业和专家看到原创型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开展创新性教育,激发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过分拘泥于课程大纲和知识体系,让人才在“天马行空”中释放无限潜力,打造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行业蓝图。(来源:赛迪网)